1 几则平凡的故事
1.1 雨天的地铁
2020年09月11日,雨,之前的一个多月都是晴天,挤地铁真的感觉乱糟糟的,仿佛所有人都拖着疲惫的躯体机械式的前行着,这些人大多数应该都跟我一样为外来务工人员。我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会想为什么他们要来挤地铁,他们也许已经习以为常了,甚至会为自己起晚了10分钟迟到了而感到十分懊恼。我乘坐的地铁线路并不是很挤,但下雨天一到,人流量就莫名多了起来,一群密密麻麻的人挤在一起,背上背着包,一只手拿着伞,仅剩的一只手抓住自己力所能及能抓到的最近的一根钢铁,以便给自己在这摇摇晃晃的茫茫人潮中找到一丝的安全感。
1.2 破碎的蛋壳
王二(化名)是一名工程师,他在上海某银行担任软件工程师,但并无银行编制,一个月的薪资在15K左右,迫于想给女友一个较舒适的居住环境,他咬牙租了蛋壳公寓,年付了3万多,原本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应该是一对小情侣来到上海一起努力奋斗,谋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坑爹的蛋壳缺因资金链断裂,要求租客自行无偿退租,否则这些异乡客将会受到房东的驱赶。王二才入住了3个月,只能退了房子再花一笔不小数目的钱再寻住处。当代的年轻人确实承担了太多,他们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来到大城市,原本他们的世界里应当只有奋斗前行、积极向上和努力工作,而总有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给他们原本已经很艰辛的打工路带去新的荆棘。
1.3 陌生的爸爸妈妈
随着挂历上的日子离过年越来越近,毛毛的爷爷奶奶提起“爸爸”和“妈妈”的频率高了起来,每当提起这四个字,10岁的毛毛都会下意识的停下手里已经损坏的玩具扭头懵懂看着爷爷奶奶。身处贵州某山区的毛毛的父母常年在大城市打工,只有逢年过大节才能见到爷爷奶奶口中的爸爸妈妈。年幼的毛毛已经不记得父母的样子,但知道那是爱自己的人,所以听到这几个字便会暖意洋洋。据统计[1],中国目前有6000万以上的留守儿童,每当浏览一张张留守儿童图片时,笔者眼角都会湿润并发自内心的叹息——为何经济发达的现代还有这么多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幸福。
1.4 被榨干的家庭
李强(化名)毕业于国内一所985高校,家庭并不富裕的他决定与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来到魔都上海谋求一份好工作。专业实力过硬的他一毕业就顺利的加入了某一线互联网企业,8年过去了,几经跳槽,薪资相比同龄人平均水平已是不低。到了成家的年纪,也出于女友父母的压力,李强萌发了购房的想法。最后看中了一套中环百平不到的房子,售价800万,为了凑够250万的首付款,父母把能借的亲戚都借了个遍,欠下了百万余外债。而噩梦才刚刚开始,往后每月的还贷会彻底磨平这个年轻人,他往后的很长时间里都将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并且得时刻警惕内卷和排挤,任何一次意外的失业都将给这个家庭以最沉重的打击。本该享福的年迈父母也没好到哪去,为了替儿子分担压力,年过半百依然丝毫不敢松懈的在工厂工作。
2 我们为什么要上班
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每个人都不用上班,上文的故事大概率都不会发生。从呱呱坠地开始往后的每一天,父母就盼着我们未来能有出息,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幸福一辈子。找个好工作几乎成了幸福生活的基础,好的工作会带来好的收入,好的收入能保障衣食住行。从另一个层面看,国家和社会要发展,便离不开其人民的辛勤劳动。工作的本质即劳动创造价值,进而获取回报。“上班”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为[2]:
上班,是工业文明分工之后的产物,由于个人和家庭出现分工,就需要有相同工作任务的人在同一个地点工作,改变了农业文明时期以家庭和个人为独立劳动单位的格局。
通俗的说上班就是一群人去到一个相同的地方进行劳动,那为何不能在家劳动呢?其实不然,早在农业时代是没有上班的概念的,农业时代的生产资料(田地)大部分都在农民住宅区附近。15世纪前叶西方社会进入了手工工场时期[3],一开始雇佣主仍然允许工人在家劳动,定期收货和配发薪资。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资料机械化愈发发达,雇主无法将其配发给每一个手工劳动者,所以开设了一个工场,把工人集中在一起进行劳动,这便是集中式手工工场[4]。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社会的生产资料(各种大型机械)更加无法配发给工人,或者有些生产资料出于保护发明也不能随意的交由他人使用,生产资料集中存放的地方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工厂”。工业时代的人们之所以上班,是因为生产资料在工厂里,人们必须前往工厂才能进行劳动。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形成并习惯了坐班情形下的沟通和协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工业技术、互联网、AI技术等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社会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社会”[5]。在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社会中,人们仅需的生产资料很可能就只是一台随处可见的计算机设备(电脑、手机等),其他的需要亲力亲为的劳动将会被机器人替代,人们仅负责知识创造和创新。“知识社会”可能尚未来到,但是当下的很大一部分岗位已经是知识型了,以互联网为主的知识创新型行业中,从本质看人们是无必要“上班”的——程序员、编辑、作家所要的就是一台电脑,创作可以发生在家里的书房、客厅的沙发,也可以是巴厘岛的某个海滩,知识创造本身是location-free的。可能是因为被“去厂里上班”影响了太久,很多人都会形成一种惯性的理解——只要是工作,就一定要上班,甚至本能的认为坐班是效率最高的工作形式。其实不然,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沟通已经不再受地域限制,如果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表达和自管理能力,相信远程工作的效率会更胜一筹!在远程工作的世界里,人们只工作,不上班!
3 远程工作还人民安居乐业
说利一般都得说弊,而本文并不打算讨论远程工作的弊端。在深入思考和合理展望后,笔者认为远程工作的利远大于弊,日常所能听到的弊端大多是来自“传统坐班”的惯性思维。先忘掉传统坐班那些牵强的“好处”,一起来看看远程工作的好处!
3.1 再见,通勤
从此以后,您再也不用挤入汹涌的人潮,就为抢到地铁里的一个站位;再也不用早饭都不吃,就为了赶上8点的那班公交;再也不用明明感冒了还拖着疲劳的身躯打着伞背着包艰难的前往办公地,就为了不想用掉仅有的几天年假。每天你将多出1-5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去做大把自己爱做的事——为自己做一顿精美的早餐、出去跑一圈、或从读一本买来一直未读的书。下了班约上几个同事玩一把DOTA,或者约上好友看一场电影,这些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在坐班的世界里,确实遥不可及)。
3.2 再见,房租
来一线城市务工的他乡客们,你们不用再承担那催缴比例假还准时的房租了。可笑的是,每月那小几千的房租也只能换来一个破旧的小屋。有太多的工作者,家乡放着装修好的新房不住,来到上海或北京蜗居在20平不到的小房间里,很难想象他们天天压抑在这样的空间里能有什么真正的创新。
3.3 再见,令人窒息的房贷
和房租一样被来一线城市务工的工作者们诟病的是那几乎变态的高房价,如果不买,则一辈子要被房租恶心,如果买,则必将掏空一个家庭一辈子的积蓄,并且后面的日子都将紧巴巴的过着。远程工作的世界里,你需要的是回到自己的三四线城市,酌情用一线城市的待遇为自己买一套像样的住所,盈余部分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届时全民都将安居乐业,在一片自己热爱的土地上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
3.4 爸!妈!我回来了!
父母用了二十多年光阴和一生的积蓄把我们培养成才,等我们工作赚钱的时候,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城市。远程工作是地点自由的,笔者鼓励每个儿子和女儿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很可能我们在北上广每月的房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极大的生活改善,为何我们要病态的认为”放下父母的生活质量不管就为拿下北上广的一套鸟窝”是一种成就呢?爸!妈!我们回来了!
3.5 对,一切都变了
远程工作带来的变化远远不止于个体的幸福,后效的社会正向影响或将让整个人类历史带入更高层次的繁荣阶段。大部分知识型工作者每天将会多出最多5个小时,当一个国家的很大一部分人民都多出了几个小时来思考和创造,这无疑将极大提升整个社会的创造力。人们将会有时间从事感兴趣的活动,生活中的好奇心将有充分的时间去被满足,人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而多样化的社会往往会激发更加先进的创新,无论从文学和科学方面看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城市热点现象将成为过去,当每一轮成千上万的优秀应届毕业生都不再涌入大城市而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时候,大城市的发展将会延缓,人才资源会均衡的部署在全国各地,造福一方人民;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回到自己的家乡,拿着一二线城市的薪资待遇,会有效的拉动当地经济,正如现在的城市人才吸引政策所描绘的那样,人才所到之地才有可持续的繁荣。随着中产知识分子的回流,家乡的蓝领、服务业从业者也会随着家乡的逐步发展而回流。随着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优秀人才也不必只为一二线城市的企业服务,各地也必然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形成正向循环。
4 总结
远程已来,请还工作以本态。当每个人都不再挤破头涌入大城市,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的时候,相信每个有理想的人都会选择一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而不仅仅是哪里眼前的回报高就去哪里。进而的,如果一个工作者真正爱自己的事业,还需要去监督和看管他么?远程的世界里不应该有监管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自律自驱、开放透明和主人翁精神。远程工作,将加速推动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方法的进化,未来的世界属于自由创造!
5 关于我们
笔者致力于推动全国范围内的远程工作,所在公司——瓴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亦是为远程而生,我们的使命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创造”,我们的愿景是“2030年之前,帮助千万工作者安居乐业。成就百万远程企业”。
我们正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大的远程工作者社区(圆领)和真正服务于远程企业的生态平台,充满了大量的设计和技术挑战。
现面向社会大量招聘各类远程人才,有兴趣发送简历到bobo@lanehub.cn,来信必回!岗位列表:
- Java工程师(含高级)
- 后端架构师
- 前端工程师(含高级)
- 前端架构师
- 产品经理
- 人事经理
- 运营
6 参考文献
[1] 留守儿童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5%99%E5%AE%88%E5%84%BF%E7%AB%A5/1968574
[2] 上班。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A%E7%8F%AD/79978?fr=aladdin
[3] 工场手工业时期。https://www.docin.com/p-2328224768.html
[4] 工场手工业。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A5%E5%9C%BA%E6%89%8B%E5%B7%A5%E4%B8%9A/10921007
[5] 知识社会。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A5%E8%AF%86%E7%A4%BE%E4%BC%9A/5444228